芷兰阅读之家

第022章 周锡煌收徒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周锡煌给他布置了作业,关注省报和市报的头版头条,尤其是省报关于各县的报道;跟着余河县委宣传部报道组的组长邓年荣写新闻。

邓年荣也是周锡煌的编外学生,因为有了这层关系,他在省报发的稿子是余河县最多的,他不仅写新闻,而且还写评论。

当时周锡煌说,我收你做学生,但是我不能直接指导你,所以我给你派了个老师,县委报道组长邓年荣,跟着他更直接些,也来得快些,这样你写了新闻可以直接给他看,他要是有好的题材也可以带着你一起写。

王建才也觉得这个思路好,所以周锡煌当即就给邓年荣打了电话,约他晚上一起吃饭。晚上王建才在黄麻镇安排了一桌饭,这里没有什么上档次的餐馆,但是土菜却是原汁原味最好吃的,周锡煌就喜欢这个。

饭桌上,朱大云行了拜师礼,给周锡煌和邓年荣分别敬了三杯酒,这个学生就算是正式收下了。

周锡煌分配给邓年荣的任务,邓年荣自然是不敢敷衍。

他在开学后就带着朱大云去采访了一次,是关于当年消灭了血吸虫病的平安镇兰田畈竹园村在村主任的带领下如何开展特色农业发家致富的事。

所以只要有领导来视察关于血防工作的巩固,竹园村是必看的一个点,如此这个村庄就得到了许多额外的补助,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远高于其他村庄。

可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周边的一些村庄走出了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子,竹园村却依然停留在“等靠要”的阶段,慢慢就不如其他村庄了。

进入九十年代,县里也曾经探索过如何帮扶这个村,但是经常是挂点的干部无功而返,原因是没有一个得力的村支书。

后来村里有一位从外面经商回来的年轻人张海兵,看到了村里的地理优势,离县城很近,土地资源丰富,很适合搞蔬菜大棚种植,于是带头在村里办起了大棚种植,几年下来收获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村民们看到了收益,于是纷纷效仿,并且推举张海兵当了村支书,这样竹园村的发展才开始了新的篇章。

邓年荣获悉了这个消息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好新闻,写得好不仅能上省报的头条,说不定还能上中央级报纸,并且很有可能获奖。

于是带着朱大云前去采访。

朱大云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去采访,也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余河最有名的村庄。两人走进村口,张海兵早就在路口等着了。

朱大云看到这儿的房子建得很整齐,一排排的,清一色的白墙灰瓦,后面有几幢高楼,估计是先富起来的村民改建后的房子,远处的田野里,一大片白色的塑料大棚,光是这样看,就觉得这个村子与其他村有着截然的不同,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那个“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穷地方。

张海兵看上去三十来岁,黑黑胖胖的,圆圆的脸上总是笑呵呵的,就像个弥勒佛。张海兵本想把他们俩带到家里去坐,没想到邓年荣说,先到蔬菜大棚去看看。

三个人便向田野走去。

早春三月,余河的天气经常还是春寒料峭的,伴着濛濛细雨,田野里就湿漉漉的。走在田埂上,一不小心就会滑出去摔个嘴啃泥。

朱大云因为穿着皮鞋,脚底打了几次滑,人差点都摔倒了。他看看邓年荣,人家穿的就是有防滑底的运动鞋,到底是个资深的记者,行头都不一样,朱大云想。

来到田里,三个人钻进一人多高的蔬菜大棚里,里面暖烘烘的,跟外面简直是两重天。棚里的蔬菜绿油油的,长势很喜人。

辣椒已经挂果了,还有茄子,豆角,黄瓜等等,都是硕果累累。

“这些都是反季节蔬菜啊,长得这么好!”邓年荣说。

“是啊,大棚里种的基本是反季节蔬菜,这样破季的蔬菜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龙起南洋 生存资格测试 神医出狱 他暮光而来 古武高手在都市 超级丹帝重生都市 都市科技系统